民富国强一一你理解错了吗?
摘要: 民富国强,这个成语前后本没有先后之分,可以颠倒成“国强民富”来使用,意思一样。有称“互文”的,说“国富民强”也一样,一样吗?大不一样! 先看出处:《盐铁论》:外设百倍之利,收山泽之税,国富民强,器械 ...
民富国强,这个成语前后本没有先后之分,可以颠倒成“国强民富”来使用,意思一样。有称“互文”的,说“国富民强”也一样,一样吗?大不一样! 先看出处:
1.《盐铁论》:外设百倍之利,收山泽之税,国富民强,器械完饰,蓄积有余。
2.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》:“民富国强,众安道泰。”
3.《太平御览》:范蠡为越相,三江五湖之间,民富国强。
4.《吴越春秋》:越王内实府库,垦其田畴,民富国彊,安道泰。
5.《七国春秋平话》:与百姓同甘共苦,轻徭薄赋;慎狱讼,实府库,劝农桑;民富国强,众安如堵。
怎么理解,民都应该是“富不富”的问题,特别是和国在一起比较时,而国都应是“强不强”的问题,尤其是在和民对比时。
好多人都会给词中的“国”和“民”加个逻辑关系,大呼,只有国富才能民强。那么,如果要加,应该怎么加,一个词的微妙变化,反映了统治阶级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相对于对方的态度。
国以民为根本,民是国之基础,国是一群人的统称,先有人民才有的国家,国就包含了民,不只是代表统治阶级,统治阶级不能以国而独立于民。人民的富裕是通过辛勤劳作所得,国家的强大,是人民富足富裕的客观体现,民可以相对独立于国,而国不可以相对于民,因为,只可能有无国之民,而不可能有无民之国,那么,正确的逻辑关系应是:人民富裕了,国家自然就强大了。如果搞成:国家富裕了,人民才会强大。这是很别扭的。
如果老百姓富裕了,任何外敌来犯,不用抓壮丁,不用怕临阵倒戈,因为,他们要保护他们原本安逸的生活,他们会自告奋勇地听从统治者的指挥,同仇敌忾,共迎外犯。
如果老百姓水深火热,就算没有外敌侵扰,他们也唯恐天下不乱,见缝插针找机会想翻盘洗牌,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 国家才要强大,兵强马壮,百姓要的是富裕,丰衣足食,所以,不能为“国富民强”,只能为“民富国强”。
1.《盐铁论》:外设百倍之利,收山泽之税,国富民强,器械完饰,蓄积有余。
2.汉·赵晔《吴越春秋》:“民富国强,众安道泰。”
3.《太平御览》:范蠡为越相,三江五湖之间,民富国强。
4.《吴越春秋》:越王内实府库,垦其田畴,民富国彊,安道泰。
5.《七国春秋平话》:与百姓同甘共苦,轻徭薄赋;慎狱讼,实府库,劝农桑;民富国强,众安如堵。
怎么理解,民都应该是“富不富”的问题,特别是和国在一起比较时,而国都应是“强不强”的问题,尤其是在和民对比时。
好多人都会给词中的“国”和“民”加个逻辑关系,大呼,只有国富才能民强。那么,如果要加,应该怎么加,一个词的微妙变化,反映了统治阶级和百姓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相对于对方的态度。
国以民为根本,民是国之基础,国是一群人的统称,先有人民才有的国家,国就包含了民,不只是代表统治阶级,统治阶级不能以国而独立于民。人民的富裕是通过辛勤劳作所得,国家的强大,是人民富足富裕的客观体现,民可以相对独立于国,而国不可以相对于民,因为,只可能有无国之民,而不可能有无民之国,那么,正确的逻辑关系应是:人民富裕了,国家自然就强大了。如果搞成:国家富裕了,人民才会强大。这是很别扭的。
如果老百姓富裕了,任何外敌来犯,不用抓壮丁,不用怕临阵倒戈,因为,他们要保护他们原本安逸的生活,他们会自告奋勇地听从统治者的指挥,同仇敌忾,共迎外犯。
如果老百姓水深火热,就算没有外敌侵扰,他们也唯恐天下不乱,见缝插针找机会想翻盘洗牌,以便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。 国家才要强大,兵强马壮,百姓要的是富裕,丰衣足食,所以,不能为“国富民强”,只能为“民富国强”。
上一:关于房子——句句扎心
下一:《剑雨》观后感